我校十二五发展规划(节选)
作者:王文通 发布时间:2012/3/23 17:15:31 点击数:2044
一、现状分析
2008年3月31日,梅山高中正式移交南京市雨花台区政府。属地以来,在区教育局的领导下,梅山高中在教育教学、队伍建设、教科研、校园安全、校舍及教学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1、属地与学区
根据梅山学校属地时的协议,2008年8月31日以前出生的梅山企业职工子女继续享受上海考区的政策。也就是说,梅山高中将在较长时间里享有使用上海教材、参加上海高考的“特区政策”,这是我校目前所特有的优势。但由于梅山远离上海,在教学业务、教科研、教师培训等方面的信息沟通有待进一步加强。
2、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101人,其中一线教师79人,全部为本科(及以上)学历,高级教师41人,一级教师36人。经过多年努力,学校培养了一批教育教学骨干。但近8年来由于属地等原因一直未进新教师,教师结构性矛盾逐步突出,数学等学科师资亟需加强和培养。
3、生源情况
学校现有18个教学班,学生数708名。我校在2023年以前的生源全部来自梅山企业的职工子女,生源较为稳定,且梅山企业区域内的优秀生源除少量回上海就读外,基本留在梅山,这是我校生源优势的一面。但单一的生源使学校招生无选择余地,且学校为满足梅山职工子女的就学要求,每年还招收少部分线下生源,学生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参差不齐,给教育教学组织带来一定困难。
4、教育教学
近年来,学校德育工作依托上海先进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南京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针对梅山社区相对集中的实际情况,基本构建完善了“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德育工作网络。但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班风、学风、校风”建设方面还有很大潜力,尚未形成较理想的“三风”良性循环。
学校素质教育得到有效推进,在生源单一和高考前基本无生源高职分流的情况下,高考本科一次上线率一直保持在较好水平。英语、语文等学科具备高考超上海市均分的水平,成为相对强势的学科。随着江苏“五严”规定等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措施的实施,对有效教学(特别是数学等理科学科)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力加强数学等学科建设,优化教学组织,打造高效课堂成为我校当务之急。
5、教学设施
属地以来,学校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所有教室配备了电脑和投影仪,重新改造了学生电脑房,装备了一个物理电子实验室、一个多媒体视听系统和一个网上阅卷系统,新建一个心理咨询室和一个资料档案室,教师办公室全部安装空调,每位教师配备一台电脑。计算机网络覆盖整个校园,基本实现了网上备课和办公,为打造“数字校园”奠定了基础。但学校目前缺少室内体艺馆,教学设施的水平部分落后于上海市同类学校,校舍经过10多年的使用,许多设施已经陈旧或损坏,需要进行全面检查和维修。
6、体制和机制
属地以来,进一步明确和理顺了“校长负责制,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保证监督作用,教职工通过教代会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和监督”的管理体制。制度建设得到完善,制订了《梅山高级中学教师管理手册》,包括71项制度、规范和工作职责,基本保证了学校各方面工作有章可循。但学校在以教育教学为中心的组织保障体系中各部门的协同效应还不够理想,尚未完全形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的制度文化氛围。
二、办学思想
1、办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注重分层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能和谐、健康、个性地成长,为不同潜质的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2、校训:“厚德、博识、弘志、笃行”
3、校风:“文明、团结、好学、上进”
4、教风:“爱生、敬业、严谨、创新”
5、学风:“勤奋、踏实、博学、进取”
6、领导工作作风:“勤政、廉洁、协作、民主”
三、办学目标
1、总体追求
对照南京市“四星级”高中标准,基本形成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模式;以教科研为先导,打造高效课堂,增强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实现更高质量的教育教学目标,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2、德育目标
德育工作首要地位进一步落实,针对性和实效性显著增强,逐步实现德育“工作超前化,内容课程化,活动序列化,过程全员化”,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自主管理、学会与人交往,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并初步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公民。
重点突破:针对我校“班风、学风、校风”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从高一起始年级抓起,夯实基础,循序渐进,良性循环,形成各年级相互促进、比学赶帮的良好局面。
目标
年级 |
思想品行教育 |
立志教育 |
高一 |
规范行为(含生命安全教育),培养兴趣,让学生适应、热爱、向往高中阶段的生活。 |
制定目标和措施(德智体、能力培养等),做一个有准备的人。 |
高二 |
学会尊重,讲求诚信,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
强化目标意识,回头看,扬长补短,优化完善目标措施。 |
高三 |
强化责任意识,关注社会,初步树立正确的“三观”。 |
完成学业,达成目标。 |
3、教学目标
高中毕业生合格率98%以上,学业水平考试A档比例明显提高;高考本科上线率力争逐年稳中有升;各学科教学质量力争超过上海市平均水平;各教学班教学质量按照相应生源与上海闸北区同类生源学校比较,不低于其平均水平。
重点突破:在巩固英语、语文等相对强势学科的基础上,大力加强数学等理科学科建设,优化教学组织,打造高效课堂,为“更高质量的教育教学”确立新的增长点,1~2年初见成效,“12·5”内取得突破。
4、教科研目标
编写并每年逐步优化细化初高中衔接校本教材;以数学学科为试点,编写具有我校特点的学科练习系统;针对高中学生年龄特点,开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开发与培养的课题研究;以微格教学为抓手,增强教研活动有效性,“12·5”内每位教师上1节微格实验示范课,并做好针对性分析研究;采取多种培训模式提高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参加省市教学论文、教学叙事、教学案例评比有新起色;力争学校课题列入江苏省级规划课题。
5、师资队伍目标
及时补充教师编制,力争主要学科略有储备;教师接受培训率和各学科教师胜任率均达到100%; 班主任轮训率达到100%;5~8名教师成为总校级、区级学科带头人;争取在市级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等申报评比中取得突破;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等教研组5年中至少各获得1次总校级(或以上)“优秀教研组”称号。
6、管理改革目标
健全领导干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探索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办法;完善班主任培养、选拔、激励机制;改进教师绩效考评方案;修订学校章程,建立“一主两翼”(校长负责制、教代会、校务委员会)现代学校制度,实行“范式”管理;提高校务会议质量,发挥部门间的协同效应。
7、学校文化建设目标
重点落实五个“致力于”,即“致力于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教育生活环境,致力于发掘教师职业的内在魅力,致力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致力于更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致力于学校管理制度建设”,构建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建设人文校园,促进文化育人,教师教育生活质量和教师职业幸福感有明显提升。
8、硬件建设目标
初步建成数字化校园;确保建设一个高考网上巡查系统;争取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室内体艺馆;搞好校园的绿化、美化、文化工程。
9、校园安全(稳定)目标
杜绝安全责任事故,杜绝违规收费,杜绝师生犯罪,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杜绝一切重大不良事件;严格执行江苏省“五严”规定;创建市级、省级平安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