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校党委书记杨斌同志在中心组学习上的发言——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
作者:王文通 发布时间:2010/11/4 15:31:14 点击数:2696
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
---- 在总校中心组学习上的发言
总校党委:杨斌
2010年11月1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教育要“育人为本”,这本来是一件很正常、很天经地义的事。
但长期以来,由于面临中考、高考升学压力,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在实际的做法上,现在都或多或少、有意无意的存在一些与“育人为本”相违背的情况。“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但实际情况往往是 “智育优先”。
客观上,升学压力确实存在,成绩上不去,学生和家长不满意、社会舆论压力大,学校也抬不起头来,这些都是事实。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可能有待于整个教育体制的改革创新。
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貌似天然的借口,就去违背育人的规律,把本来可以做到、应该做到、必须做到、做了以后肯定对学生的学习能够起到更好促进作用的德育方面的很多事情,有意无意地回避掉、忽视掉,或者是说一套、做一套,这实际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因此,在目前相对公平、仍必须使用的凭考试分数录取的中高考制度之下,我们必须找到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真正做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办法。
下面,我结合个人学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发展规划纲要》的体会,就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和大家一起探讨三方面问题。
第一个问题,防止重教书轻育人的问题。
我们的教师队伍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教书育人的佼佼者,我们每年教师节大张旗鼓地表彰先进,宣传先进事迹,就是为了在教师中树立教书育人的标杆人物,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教师。
但在目前,确实在部分教师中存在着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这些教师只关注自身的教学业务能力,认为会讲课、会解题就行了,而把教师应该具有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引领、行为示范的作用忘在脑后,甚至把最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忘在脑后,把教师标准降为了社会上的一般标准,不大注意自己在学生中的一言一行。
尽管这样的教师为数不算多,而且其中很大部分并不是有意要这样,只是在长期应试教育的模式下使得这方面的意识淡薄了,但仍然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现在电视上有一个比较高频的词,叫做“社会公众人物”,他们的言行举止如果出了问题、曝了光,就会导致舆论哗然,谴责声一片,使他们抬不起头来,因此这些公众人物都很注意自身形象。
如果说这些公众人物有一些还是在做表面文章,那么对教师而言,教师面临的是未成年的受教育者,就更应该实实在在的表里如一,要求就更高了。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从一个优秀的教师身上透出的“为人师表”、 “诲人不倦”、“以身作则”、“循循善诱”、 “躬行实践”等的高尚的人格魅力,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
可以说,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只有具有高尚人格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健康个性的学生。
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德育工作如何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的问题。
德育工作如果不能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就成了一句空话。
我们可以把课堂主渠道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开设一定课时的德育活动课,分层次(学校层面、年级层面、班级层面)分序列(例如定期开展一个主题)使德育活动目标化、课程化、序列化,我们讲过“四个化”,还有一个是“全员化”。
这是第一类,梅山各学校开展的都比较好,包括团队活动、主题班会等,特色很明显,效果也很好。
课堂主渠道的第二类是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如何加强德育教育的问题,政治课也许因为其本身内容的缘故联系相对紧密,其他学科呢?恐怕就不那么紧密。
有一种提法叫做“德育渗透”,有人对“渗透”二字又提出异议,认为学科中的德育元素本身就应该包含在内,也就是说本来就是分内之事,不可分割的,怎么能叫做“渗透”呢?
我的理解,叫做“渗透”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前面讲过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课堂教学中应该有的德育成分几乎全被挤出来了,不得不再重新“渗透”。
如果我们所有老师都重视了,都做到了,自然也就合二为一、不可分割了,而且这种具有“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元素一定能够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也是课堂德育教育的一种体现,学生就愿意听这样的老师的课,效果能不好吗?这实际上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更重要的,如果课堂主渠道问题解决了,大家回过头来一看,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所追求的在校内“德育工作全过程、全员化”居然就基本实现了,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这是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言传身教的问题。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观察、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我总感到现在我们对下一代的教育好像缺失了什么东西。
我感到目前最大的缺失就是:言传身教,而且主要是指道德、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言传身教,不仅仅指学校,包括家庭和社会。
对学生来讲,思想道德、行为规范、责任感等等,靠单纯的说教其效果是有限的,空洞的说教甚至起反作用。必须要靠教师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不仅仅是教师,家长及一切成年人的言传身教都非常重要。
但现实情况呢?
前面说过,确有少部分教师认为会讲课、会解题就可以称其为教师了,却把自身的示范作用忘在脑后了,把所谓素质教育变成了“智育为先,德育为次”的本木倒置。
家长们也总是乐于做孩子的生活保姆,却少有家长想起自己还应该是培养孩子健全人格、良好品质的启蒙和终身教师。
公共场所不乏粗话连篇、违反公德、甚至大打出手的成年人,全然不顾身边还有模仿力极强的未成年人。
…………
教书育人、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等等,其实都是老话,但这些年来,这些词汇似乎被人们淡忘了,或者是说归说,做归做。
究其原因:
一是应试教育、市场经济、功利思想、社会公平等问题的冲击,使得人们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了现实的自身利益上去了。
二是整个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够不够,有没有尊师重教的氛围,对教师地位认不认可,对教师的思想、工作、生活关不关心等因素,都会对教师的心理产生直接影响。
三是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师德师风建设重视程度有关。
可喜的是,现在教育的大环境已经越来越好,党和政府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教师的待遇也在不断改善。
特别是今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更让广大教育工作者更加充满信心和希望!
学校所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尊重、了解、服务、培养”每一位教师,关注专业成长,抓好师德师风,努力打造一直具有高尚人格魅力、善于学习、创新和实践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